4月2日上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特邀《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范海民在A5-206举办了“纪念性公共艺术——以‘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园’《1934.11》纪念馆造型为例”的专题讲座,通过剖析国内外经典案例及新圩阻击战纪念馆的建馆历程,深入探讨纪念性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创作智慧,讲座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罗远红主持。
范海民以“纪念性公共艺术”为脉络,串联起跨越国界的纪念性艺术实践。他讲述了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承载的国家精神图腾、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以56根石柱象征各州团结的叙事逻辑以及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通过倾斜地面、光影交织打造的沉浸式战争反思空间等案例。
聚焦国内案例时,范海民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五组雕塑《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这组作品以恢弘的尺度和动态构图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视觉史诗,体现了中国纪念性艺术从传统碑刻向多元叙事、互动体验的转型。范海民以亲自参与策划的新圩阻击战纪念馆为例,揭示地方性纪念场馆如何突破资源限制,实现理想信念的力量的创造性实践。
讲座为在场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纪念性公共艺术创作的全新视角,特别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实践,这场讲座为师生们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励着每一位参与者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陈泽菲)